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79节 (第2/3页)
??今天大家约好的主要活动,就是去大相国寺后,寻一家装裱的摊子,将蔡京所写的这一帖字装裱起来,好好保存。其它时间,就是各自闲逛。 ??这时一名小僮自外跑过,手中高高举着一叠报纸,大声吆喝:“今日的《汴梁日报》!” ??“今日大相国寺开放万姓交易……” ??“今日晚间,川西瓦子上演新式杂剧《目连救母》……” ??“今日起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前有售摩合罗,比七夕时便宜啦……” ??《汴梁日报》原本是免费发送,但是在百万人口的汴京城里,这份报纸实在是供不应求。因此有小僮每日凌晨起来,去刻印坊门口等着,领上一叠新出的日报,到街上代为售卖,收取一点卖报钱。 ??明远一点头,机灵的向华便叫住了报童,买了三份《汴梁日报》,送到明苏蔡三人手中。 ??苏轼一边看报一边笑:“远之,听说这《汴梁日报》是你办的,没想到你也得当街买报。” ??明远随口回答:“报童卖报,每份其实挣得十分微薄,早些卖完,就能早些回家。” ??苏轼与蔡京听着都是一怔,随即都点头称赞。 ??“听人说,汴京城里好些人为了能看报,去蒙童的学堂学识字去了。” ??苏轼聊起他在开封府听说的“奇闻”。 ??“还有人会当街读报,遇上读不懂的字,就去算卦或是说书的那里问过。” ??蔡京则感叹:“没想到,这《汴梁日报》一出,城里人便都觉得识字是一件要紧之事,纷纷学起来。家中有蒙童的,也情愿送去学堂里,哪怕多认几个字也是好的。” ??他一面翻阅这《汴梁日报》一面想着听来的闲话:听说这《汴梁日报》原本名叫《汴京日报》,后来是明远觉得犯了朋友的名讳,因此让人把已经制好的版废了重做,改用了“汴梁”两个字。蔡京内心暗暗承明远的情。 ??苏轼也点头称赞明远:“远之,这城中向学的新风气,你要算一份功劳!” ??明远顿时露出笑容,虽然谦虚了几句,但他心里依旧是得意的。 ??印刷术的发明本就有利于文化与知识的传播。 ??而报纸的推广很明显加速了这一点。 ??他主持发行的《汴梁日报》不涉及任何朝政,完全是一份市民小报,上面提供的,看似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但对汴京百姓来说,却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。 ??可以说,这份报纸正在倒逼在汴京生活的普通人多认得几个字,掌握一点知识文化。 ??不止如此,明远的刻印坊大幅降低了刻印成本,李成周等人的“加盟”刻印坊也已开始运作,印制书籍的成本进一步降低。 ??如今蒙童进学需要的书籍,已经便宜至只要十几文一册。这样一来,孩子上学的花销就真的几乎只是两条咸肉。 ??这样看来,他这“蝴蝶翅膀”在某些领域扇得还是挺有力的。 ??明远翻了一遍,没在报上找到哪家书画装裱行的“广告”,猜想这门生意应该还没大众到需要在报上打广告的程度。 ??于是明远将手中的报纸赠给“洗面汤”铺子里的伙计,招呼苏蔡两位:“走,去大相国寺!” ??第74章 百万贯 ??一行人联袂前往今日开放“万姓交易”的大相国寺。 ??今日天气炎热, 一大早上日头便十分毒辣,阳光明晃晃地照耀地面,树上的知了声嘶力竭地叫着。 ??仅仅是赶到大相国寺门前, 就已经令明远热得额头出汗,只能用力挥动“1127”,让自己舒服一些。 ??大相国寺跟前原本最热闹的一片区域, 如今因为无遮无拦, 直接暴露在阳光下,因此摊贩稀少,仅有两家卖饮子的,都撑起了遮阳棚。摊主和主顾们都缩在遮阳棚带来的清凉阴影下。 ??然而明远一行人都不担心会被热晕——天气虽热, 但在大相国寺附近新近出现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