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5章 2、挥泪大转移 (第2/2页)
长江大堤属沙性土壤的特性,指挥大军不要惊慌,调集数百万草袋,往草袋里灌干土,顺着外堤坡滑入江水,堤身加宽20米,止住了散浸,化险为夷。 他担任农场政委的那些年里,每年涨水期间,他每天上堤巡逻,群众形象地说:哪里有老鼠撒泡尿,熊政委都要亲自赶去查看。经验告诉他,任何险情,都有一个发生、发展、爆发的过程。千里大堤,溃于蚁穴。如果对蚁穴发现及时,处置及时,千里大堤就能巍然矗立。 他从农场一把手的位置退下来已有几年了,每当洪水来到,他毫不迟疑地走到一线,为现任一把手张国贵出主意,当参谋,做后盾。他给自己立下三条规定:一是报险必到;二是判断准确;三是处险有方。1995年9月20日,他突发中风病,经及时抢救,虽恢复较好,但仍行走不便。尽管如此,今年他除了没坐镇大堤外,还是抓住一切机会,到堤上查看。他觉得今年的洪水来势猛,水位高,解放以来前所未有。他密切注视水情雨情,随时准备为指挥者们拿出处险方案。 7月20日早晨,指挥部动员全场老弱病残妇幼们转移,他得知那些当年与他一起拓荒建新的老哥儿们死活不肯离去时,他理解这些老哥儿们的心情。故土难离。青春、心血、亲人、财产,都交给了这片热土,如今垂垂老矣,死在这里也值得,怎舍得离去呢?!但他觉得:转移,是党和政府的关心;转移,是战胜千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上策。不转移,就是给党和政府添负担;不转移,就是给抗洪抢险拖后腿。关键时刻,他必须勇敢地站出来,做转移、撤离的带头人。 他了解那些老哥儿们的脾性,他建议指挥部将他们拉上大堤,让他们亲眼目睹今年的特大水情,他们必定心服口服地服从转移,服从撤离。 张国贵依此妙计。果然,这些老哥儿们登上大堤,眼见历史的特大水位,眼见后辈们抗击特大洪水的阵势,都一致点头,形成共识,迅速转移。不过,他们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条件: 决不允许正在前线抗击洪水的儿孙们回家送行。 指挥部同意,儿孙们应允。于是,他们一路老泪纵横,离开了朝夕相处,生死依恋几十年的建新。 那天,熊建功要走了,他心里总觉得不踏实,他不想走,他必须走。正在这时,他得知十大队管辖的柳叶湖东段800米大堤出现大面积散浸,他租了一辆车,把他送到堤脚,他接着拄了拐杖,爬上大堤。他提了三条建议,给众人以鼓舞和启迪。他听说荆江门大堤同时出现散浸,他又赶去,也提了三条建议。 这时,还有些老哥儿们看着他,如果他不转移,他们也仍不会转移。他想想,觉得该做的,能做的,他都做了,带头转移,成了他最大的任务了。于是,他狠心地一甩头,朝岳阳方向进发。 与熊建功同时转移的这些老弱病残妇幼们,出发前都纷纷将家中有用的物资,捐献给了抗洪抢险指挥部。 八大队退休干部,年愈七旬的老党员孔福祥,将家里的2个麻袋、10个纤维袋、1根扁担、1把铁锹、一绺被剪成40公分长的纤维绳,亲自送上了大堤。他看到洪水涨势凶猛,他还要返身拿来自己的棉被捐献。人们坚决拦阻了他,说:“您回来时,没有了棉被,怎么睡呀!”他说:“保堤就是保命。只要保住了大堤,什么都会有的。只要抢险需要,你们可以撤我家的门,抬我家的床,搬我家的柜。” 六大队的干工家属们,在转移前,将自家准备装衣装米的编织袋,一个不留的捐了出来,360个编织袋堆成一座小山,代表着他们战胜洪水的共同心愿。 霓虹灯厂的民警职工家属,纷纷从自己家里捐出编织袋231条,白酒400公斤,派代表开小手拖车,将这些东西送到前线将士手上。 商贸公司的职工家属,从各自的家中凑了22件矿泉水、30袋茶叶、30盒鱼罐头、3件蚕娥公酒,送上大堤,捐献给抗洪抢险的勇士们。 个体经商户胡召喜,捐献8件矿泉水。 …… 全场2315个老弱病残妇幼转移了,他们的情,他们的意却没有转移,留在建新农场,留在危险大堤,激励勇士们战胜洪魔,保住家园。